Tuesday, December 22, 2009

牛頭角上邨

 
  一個舊社區的重建,換來另一個被「修整」過的社區。它擁有單一化的生活景象:高聳入雲的樓宇建築、現代化的商店街、以及標榜集體回憶的公共空間。

  牛頭角邨分為上、下邨兩區,上邨的重建以三期進行,工程已分別於 2002 年和 2009 年完成,共有 9 幢 40 層高的大廈,接收原區的拆建戶。據說,此重建計劃是就近年屏風樓問題,首個採用微氣候研究的工程,第二期和第三期並於2007年獲得香港環保建築協會「香港環保建築大奬」。房署也願意接受居民的意見,改動一些屋邨的設施,以求方便傷健人士與長者出入。從環保和以「人」為本的兩方面來看,無疑是值得居民的嘉許。

  以往在狹窄的牛頭角道兩旁是十多層的大廈,現在變成了40層的高廈,可惜街道的寛度仍舊不變。政府及早作出適當的規劃,當牛頭角下邨的重建陸續完成,才可避免造成高密度、高建築的環境問題。而且,區內的人口老化問題嚴重,政府加以照顧長者的生活所需,才會有助他們適應新環境。從環保和以「人」為本的兩方面來看,實在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所需要做的。








 
   重建後的上邨設有兒童遊樂場、長者健身區和一個只有6個商舖的商場。舊時的茶餐廳、士多辦館、糧油雜貨店、中藥房,換來了現代「優質」的生活規格,包括連鎖快餐店、便利店、超級市場、藥房、醫務中心和銀行。以往熱閙的街坊生活與現在乏味的「優化」生活形成了強烈對比,對於佔大多數人口的長者來說,或許就只有藥房和醫務中心來得重要多了!

  此外,建築師特別從下邨收集到的三個貨櫃舊物中,選出部分東西如雕花鐵閘、招牌和傢俬,擺放於以茶餐廳為藍本設計的文物展示區。當我看到一些長者孤獨的坐在那類似茶餐廳的休憩區內,不禁會問那為何不是一間真正營業的茶餐廳?難道社區重建後留下來給老街坊的,就只能夠是一些標榜集體回憶的擺設和相片嗎?不知從何時開始,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的被動化和單一化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今年的動畫短片展中有一齣日本動畫《高樓》令我印象深刻。故事初頭,觀眾看到一個水上城市,原來是陸地被海水淹沒了。人們為求生存,只好一層又一層的加建房子。有一天,主角老伯為取回丟在下一層房間的東西,惟有穿上潛水衣往下找。在每一層的房間裡,老伯重拾以往不同階段的生活片段。最後,當他到達屋子的最底部,即是他成家立室的時候,他發現了快樂的根源。人生存的力量一切源於大地,透過共同打造的生活,人才可踏實的成長。

  我們住在同一高樓萬丈的城市裡,可又會「有根可尋」?


參考資料:
《牛頭角上邨》,維基百科,見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7%89%9B%E9%A0%AD%E8%A7%92%E4%B8%8A%E9%82%A8#.E6.A8.93.E5.AE.87

《高樓 Buildings》,上甲智義Tomoyoshi Joko / 5:44 / 日本
香港藝術中心:10月與您置身色彩繽紛的迴旋動漫世界,2009年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