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December 31, 2009

博物館是什麼?

  
  博物館是甚麼?記得我在研究報告「香港博物館的未來:M+誘發的危與機」的開頭是這樣寫的:

  『詠欣就讀中三,暑假裡老師要學生做一份有關時裝設計的習作。剛好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「黃金時裳:巴黎與倫敦1947至1957年」展覽,媽媽便提議帶她去那裡搜集資料。星期天的早上,一家四口帶著祖父母乘巴士來到香港文化博物館。大家各有所需和所好:弟弟嚷著媽媽帶他去兒童探知館;祖父母選擇參觀「我們的開心果沈殿霞」展覽和粵劇文物館;而喜歡攝影的爸爸陪伴詠欣參觀時裝展覽後,便獨自前往另一專題展廳 -「光影神韻 — 攝影大師陳復禮、簡慶福、黃貴權」;詠欣則寧願逛禮品店。到了集合時間,祖父母已在茶室裡一邊享受茶點,一邊等著他們。午膳過後,一家人離開博物館,順道逛沙田新城市廣場。

  博物館是什麼?是大家共享快樂時光的地方。』

  這就是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答案。

  嚴瑞源老師,謝謝你的教導。


  『2009年6月14日的炎熱下午,當旅遊巴士駛到深圳(寶安)勞務工博物館外,我們一行三十四人徐徐下車,通過閘門後向左轉便進入了深圳市第一家“三來一補”企業的上屋發熱綫圈廠──復原展示廳。若想像在以往的日子裡,數千名的勞務工朝氣勃勃、跟工友們有說有笑的走進工廠,上班下班,場面好不熱鬧!不同之處可是他們活在當下,每天為生計而打拼,為社會開發而努力;我們則活在未來,為他們昔日的貢獻和生活點滴寫下見證,重新建構社會性的集體回憶,並從歷史中開啟日後發展的新思維。在導賞員的帶領下,我們參觀了廠景復原展示區,包括1978年、1988年和1996年三種不同的生產綫、勞務工的飯堂和宿舍、以及介紹勞務工30年歷史的主展廳和陳列勞務工藝術作品的臨時展廳。雖然勞務工博物館的規模和設計較為簡樸,但它散佈著濃厚的親切氣氛,或許因為它是屬於社區的,它是「我們」共同締造和擁有的博物館...

  ...我們這次的深圳之旅,參觀了深圳博物館和深圳(寶安)勞務工博物館,兩者的規模和風格截然不同,各有獨特之處,前者的國際級管理和後者的簡樸運作,有著強烈的對比,對我們研究博物館運作有很大的幫助。不過,我十分欣賞勞務工博物館的創建,雖然它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,但它是一處推動平民力量的基地,它代表了勞務工的心聲,也是「我們」的希望!...我們需要國際級的歷史博物館,也需要可以保存集體回憶和屬於「我們」的博物館。』(摘錄:我的考察報告「深圳(寶安)勞務工博物館:一個屬於「我們」的創造」)

  嚴瑞源老師,謝謝你的悉心安排,讓我們有所啟發。


  M+來勢洶洶,但它並非洪水猛獸,有危才有機,正好為現有博物館(香港藝術館、香港文化博物館和香港電影資料館)提供一個重新整合、營造博物館文化的機會,正如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院長Tony Jones所說:『要讓市民感到芝加哥千禧公園是為他們而建的,不是建給他們的。』

  我期望香港將來會有三間或更多屬於我們、為我們而建造的博物館。


  

嚴瑞源老師於2009年11月23日在北京離世。 
  
我們永遠懷念你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